【Max Kantelia】简介:区块链创业者、Metaminds联合创始人

DeFi人物 0℃

教育背景

Max Kantelia的学术路径展现出跨学科的知识积淀。他于2002年从伦敦商学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毕业,这一经历为其商业思维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时隔17年后,他又于2019年在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完成学业,进一步拓展了在科技与创新领域的视野,这种复合背景为其后来在区块链与科技创业领域的多重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

职业生涯:从资本运作到区块链生态构建

Kantelia的职业轨迹贯穿资本、技术与产业生态多个维度。2015年,他在新加坡联合创办安权资本(Anquan Capital)并担任首席执行官。这家兼具私人投资与创业孵化双重属性的机构,成为其深度布局科技领域的起点——通过安权资本,他推动了一系列深度科技公司的诞生,初步展现出对前沿技术赛道的敏锐洞察。

2017年是其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他与多位行业资深人士共同创立了某高安全性、高吞吐量的公共区块链平台。这一项目聚焦于解决区块链网络的性能与安全性瓶颈,试图通过技术创新构建更具实用性的价值传输基础设施。在此期间,他不仅需要协调技术开发团队,还需应对市场对新兴技术的质疑,这种双重挑战成为其后续创业方法论的重要积累。

2020年,Kantelia的角色进一步向行业生态拓展,他加入TEN31银行与XCAD Network董事会,开始从金融机构与区块链应用场景两端切入,探索传统金融与加密货币领域的融合可能。这种跨领域的任职经历,使其对区块链技术的商业化落地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进入2022年,其创业重心转向元宇宙与人工智能领域,发起Metapolis项目。该项目最初孕育于某内部创新部门,旨在构建虚实融合的数字生态。2023年8月,项目迭代为MetaMinds,Kantelia担任董事长,标志着其战略从概念探索转向商业化运营。同月,他再次发起Group并出任首席执行官,这家聚焦奢侈品与娱乐产业的创业孵化机构,旨在通过区块链技术重构这些传统行业的价值分配体系。在他的主导下,Group不仅推进原有项目如MetaMinds、Rolling Thund3rZ、TokenTraxx的开发,还试图在文化创意产业与加密经济之间搭建桥梁,例如通过TokenTraxx为艺术家与乐迷提供去中心化的基础设施,解决传统行业中版税分配不透明、粉丝参与度不足等问题。

访谈录:行业洞见与创业哲学

在2019年11月接受Cryptonites TV采访时,Kantelia深度分享了社区驱动型项目的运营挑战。他坦言,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经历了显著的情绪波动——从技术突破的高光时刻,到面临死亡威胁等极端压力场景。这种反差折射出早期区块链项目在社会认知层面的复杂性。他特别强调,项目社区中逐渐形成了以长期投资者为核心的用户群体,他们更关注项目的技术远景而非短期投机,这种用户结构成为项目稳定发展的基石。

针对外界将区块链类比为“糟糕数据库”的批评,Kantelia从技术属性层面进行了回应。他指出,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与去中心化特性是传统数据库无法实现的核心优势,但同时也不避讳行业存在的技术滥用现象——许多项目完全可以通过传统数据库解决需求,却盲目套用区块链技术。这种务实的态度,反映出其对技术落地的理性思考。

在解释区块链与加密货币的本质时,他用简明的比喻阐述复杂概念:“区块链如同单台计算机,而加密货币网络则是多台计算机组成的网络,其核心在于实现计算机之间的价值直接转移,无需中心化中介。”这种类比帮助普通受众理解区块链技术的去中介化本质。进一步延伸到其主导项目的技术目标时,他将其比作“缓解交通拥堵的高速公路”——不仅追求交易速度的提升,更注重降低网络使用成本,避免出现部分公链因拥堵导致交易费用高企的问题,这种设计理念贯穿于他所参与的区块链项目开发中。

结语

Max Kantelia的职业历程呈现出“技术-资本-产业”的三维拓展轨迹:从投资孵化科技公司,到构建底层区块链基础设施,再到通过MetaMinds、Group等机构探索技术在垂直领域的应用,其每一次角色转换都紧扣区块链行业的发展脉络。他在访谈中展现的社区治理理念、对技术本质的思考,以及对传统产业与加密经济融合的实践,不仅为行业提供了可参考的创业样本,也折射出区块链技术从极客实验走向主流商业应用的曲折进程。在加密货币行业经历多次范式转换的背景下,其持续迭代的创业逻辑与务实的技术观,或许将为更多从业者提供破局启示。

标签: